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鄧小平以開放思維促進就業

2025年09月23日08:28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傳統計劃就業政策的各項弊端顯性化,就業壓力不斷凸現。同時,隨著改革深化,企業富余人員被精簡下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也析出了部分剩余勞動力。鄧小平對當時的就業形勢深有認識:“現代化的生產隻需要較少的人就夠了,而我們人口這樣多,怎樣兩方面兼顧?”所以必須廣開門路,多方安排勞動者就業。

計劃就業體系改革 開辟新的就業領域

在我國傳統就業體制框架內,大量知青返城造成的就業問題已經難以解決,知青待業造成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也隨著知青返城量的增加而不斷涌現。鄧小平認為,就業問題,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回城市問題,這些都是社會、政治問題,主要還是從經濟角度來解決。鄧小平將經濟發展作為解決就業問題的基礎,還靈活地拓寬就業門路,明確提出不能把勞動指標控制太死,要利於調節。

鄧小平對計劃就業最顯著的突破在於:將依賴全民所有制單一渠道就業轉為全民、集體和個體經濟等多種所有制渠道就業。此后一系列就業策略出台,改變了傳統計劃安排就業的單一就業方式。鄧小平重視國營經濟之外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就業功能:“主要通過集體經濟和個體勞動的多種形式,盡可能多地安排待業人員。”從此社會不再完全依靠全民所有制單位安排勞動者就業,各種所有制單位都拓展了接納勞動者就業的能力。這一改革解放了人們以往就業時過於注重單位所有制形式的思想,在勞動者主觀方面大大拓寬了其擇業面,大量勞動力量的注入使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迅速發展,反過來又為吸納更多勞動者就業創造了條件。20世紀80年代初“傻子瓜子”由炒賣攤發展為雇佣一百多名勞動者的私營工廠,一時間斥其剝削者眾,鄧小平說:“讓‘傻子瓜子’經營一段,怕什麼?”由此逐步解放了深受所有制局限而不能有效拓寬發展領域的個體和民營企業主,同時也解放了困囿於國有制和集體所有制擇業圈子而不能有效拓展就業領域的勞動者,使全社會就業領域空前擴張,擇業機會大大增加。

鄧小平重視發揮各大產業的就業潛能,將傳統重工業獨大的結構逐步變革為各產業全面發展。他多次指明開辟就業門路的方向,重視各產業吸納就業的作用:“重工業發展以后,是不是開辟一些就業門路,比如輕工業、服務行業,都可以用一些人。”鄧小平不僅提出第三產業可以用來擴大就業,而且通過分析第三產業尚未得到開發的現實狀況,非常前瞻性地提出了第三產業對發展未來就業的舉足輕重的作用。他還從世界范圍內觀測產業的變化趨勢,認為世界經濟越發展,生產需要的勞動者越少,相對來說,服務業即第三產業需要的勞動者會越來越多。

對外開放 廣納資金技術提振就業

鄧小平將我國資本和技術短板用對外開放連接起來,使優勢產業得以長足發展,劣勢產業得以借力發展,以產業增長拉動就業。鄧小平提倡研究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特別是那些為工農業服務的、我國還沒有的領域。他對服務業進行過就業比較,“資本主義國家服務行業可以用很多人,我們用的人很少”。鄧小平引進外資和技術的勇氣可嘉,在1992年南方談話時他說:“多搞點三資企業,不要怕。”利用外資發展三資企業可以擴大生產規模,吸納更多就業。鄧小平充滿信心地預測,外資企業不僅能夠增加國家稅收,而且能夠增加勞務需求,擴大就業。最先開放的深圳吸納了大批三資企業,幾年發展之后就業明顯增加,而且市民收入也隨之增長,物質文化生活都廣泛發展。三資企業的深入發展不僅持續吸納我國城鎮下崗勞動力、新增勞動力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而且通過帶動國內企業技術發展而潛在吸納了更多勞動力。

為了更有效地對外開放,鄧小平倡導建立經濟特區,為利用外資創造條件,這也是解決資金不足以開辟投資途徑,進而擴大就業容量的方法。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使得我國不斷從國外獲得大量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不僅有利於我國經濟發展,而且其直接吸納就業的能力也非常可觀。據統計,到1992年,我國外資經營企業已吸納勞動者141476人,中外合資企業1097782人,中外合作企業137378人,再加上間接從事外貿的勞動者和外貿帶動的產業鏈上的勞動者,對外開放帶來的就業收益頗豐,而且外資投入帶來的技術引進更是提高了我國勞動者技能素質,有利於進一步提升勞動者就業能力。

發展鄉鎮企業 搭建城鄉就業橋梁

鄧小平將鄉鎮企業的成長壯大作為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主要路徑,他深諳農村隱性失業的狀況:“我們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農村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上,農村每人平均隻有一兩畝土地,多數人連溫飽都談不上。一搞改革和開放,一搞承包責任制,經營農業的人就減少了。剩下的人怎麼辦?十年的經驗証明,只要調動基層和農民的積極性,發展多種經營,發展新型的鄉鎮企業,這個問題就能解決。”

鄧小平從調動勞動者積極性的角度拓展了發展多種經營的思路,以新型鄉鎮企業的建設吸引農業剩余勞動力。鄉鎮企業的不斷發展使農副產品生產擴張,農村市場得以拓展,又反過來推動了鄉鎮企業的持續發展,從而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就地解決。從城鎮就業方面來說,鄉鎮企業的發展也為飽受城市就業壓力的城鎮勞動者找到了一條就業新路,離開城市到鄉鎮企業就業更能夠發揮勞動者技術優勢,也能夠有效帶動鄉鎮企業加快發展,更能夠疏散城鎮就業壓力,可謂一舉多得。如此一來,鄉鎮企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493.1億元達到1992年的17975.4億元,鄉鎮企業吸納就業人數也由1978年的2826.6萬人達到1992年的10581.1萬人。鄉鎮企業的成功拓展收到了實效,特別是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重視和疏導更是切中肯綮,成功實現了多種經營,以鄉鎮企業為紐帶促成了農工結合。鄧小平多方拓展鄉鎮企業的思路不僅發展了多種經濟形式,推動涌現大量新興行業,也同時達成了吸納勞動力的就業目標以及城鄉統籌就業的目標。

(摘編自《毛澤東思想研究》2016年第2期 盧雲峰/文)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