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超
2025年09月16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近日,記者參加某地召開的人才友好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座談會。大家剛入座,負責人就發現,青年代表面前擺放的是一次性紙杯,而本地領導桌上放的則是瓷杯,當即要求會務統一標准,將與會人員的一次性紙杯全部換成瓷杯。
統一茶杯,看似是無關緊要的細節,但體現的是平等對話、自在交流,彰顯的是開門納諫、引才聚才的誠意。會議現場的氛圍因為這個小插曲而更加輕鬆,19名青年代表暢所欲言,提出許多中肯而又“辣味”十足的意見建議。座談會從下午2點持續到晚上8點,人才部門負責人把各類意見建議記了10多頁,決心好好吸納、努力完善。
引才聚才需要用力,更要用心。近年來,不少城市持續升級人才政策,補貼等待遇常常達到“頂格”。但也出現了“鳥大離巢”現象——一些城市陪伴人才走過“成長期”,可當“雛鷹”變成“雄鷹”,卻選擇遠走。
人才去留,有發展機遇、家庭關系等種種考量,但能否與一座城市建立情感認同、文化認同也是十分關鍵的因素。有一對從同一所高中、同一個班級走出家鄉的博士夫妻,他們有很多選擇,可以回老家,也可以去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但他們最終選擇把家安在江蘇南通,還義務擔任當地的“引才大使”,引薦校友到南通創新創業。他們說,這裡把他們當家人。有一年因為特殊原因,他們無法回老家過春節,當地人才部門負責人邀請他們一起過年,共享溫馨時刻。
為什麼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忘不了家鄉?鄉愁的源頭,是基於情感和文化的強烈認同感、歸屬感。蘇軾講,此心安處是吾鄉。心安,就是一種認同。要與人才建立更加持久、更有黏性的連接,城市可在剛性的政策之外,給予人才更多春風化雨般的溫暖關懷。不一定制度化、指標式地要求相關部門每年看望人才多少次、與人才聯系多少回,而是發自內心地尊重人才、關愛人才,在人才最需要的時候雪中送炭,真正把“你家我家”變成“一家”。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心相交,才能成其久遠。江蘇有很多“良禽擇木而棲”的佳話。從鄉鎮磚瓦廠起步,中天科技已成長為營收超千億元的綠色制造科技集團,依然保留著如東縣河口鎮中天村的“根脈”。在無錫市東北角,面積僅85平方公裡的錫山區東港鎮,集聚著7家主板上市企業、11家新三板挂牌企業。
由此可見,座談會前換茶杯,是小事,也不是小事。
(摘編自《新華日報》,原題為《統一茶杯的引才深意》)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6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