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飛亞
2025年09月16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今天我們重溫抗戰歌曲,既是為了捍衛歷史記憶、守護歷史真實,也是為了弘揚蘊藏其中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和偉大抗戰精神,傳承好“從哪裡來”的基因,看清楚“走向何方”的路標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鬆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衛黃河》等歌曲再次被唱響。熟悉而又昂揚的旋律,吸引人們忍不住齊聲唱和,把思緒和情愫帶回那段硝煙彌漫、人心拔節的歲月,增進報效祖國、矢志復興的精神力量。
音樂是最活躍、最動人、最富有感染力與親和力的一種藝術形式。音樂在傳播知識、思想和進行社會動員方面,不受時空、文化程度和其他條件的限制,可以直抵人心。那麼,抗戰歌曲的力量從何而來?歌聲中蘊含著怎樣的精神密碼?
“聲聲”不息的抗戰歌曲,喚起了生生不息的民族魂,凝聚起不屈不撓的救國志。《黃河大合唱》唱出了黃河的奔騰豪邁,也唱出了中華兒女同仇敵愾的勢不可擋。《鬆花江上》傾訴著對東北家鄉的懷念,也表達出對日本侵略者的激憤。多數抗戰歌曲都誕生於條件艱苦的歲月,卻以活潑歡快的曲調、樂觀向上的歌詞,昂揚起挽救民族危亡的如磐決心、堅定了把侵略者趕出中國的必勝信念。正因為這樣,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抗戰歌曲,成為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成為構建文化認同的情感基石。
歌聲的力量,是團結的力量。歌聲描畫了“家國”,也塑造了“我們”。當抗戰的歌聲響起,江南的繡女聽見了塞北牧羊人的吶喊,南洋的僑胞觸摸到黑土地的血淚,賣菜大娘與學堂先生在同一旋律中讀懂彼此眼中的火光。千萬人同唱“中華民族不會亡”,個體命運不約而同與整個國家的命運緊緊綁在一起。在民族危亡之際,音樂家們正是以歌聲為武器,用簡單的旋律和直白的歌詞,助力形成廣泛的抗戰動員。
歌聲的力量,亦是信仰的力量。“日本鬼子靠壘窩,國民黨靠吃喝,八路軍靠唱歌。”作家鐵流新創作的中篇小說《八路軍唱歌》裡,開篇引用了抗日戰爭時期在山東根據地廣泛流傳的一句民謠。這句民謠,道出了人民軍隊的精神風貌。我們黨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范行動,引領奪取抗戰勝利的正確方向,吸引愛國青年如洪流般加入抗日隊伍裡。從第一期到第六期,僅抗大學員就從1065人發展到13390人。在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裡,歌聲不是消遣的點綴,而是刺破黑暗的火炬、撫慰傷痛的良藥、凝聚人心的號角。
弦歌何以不輟?因為,銘刻在旋律裡的精神內核——不屈、團結、犧牲、奉獻、樂觀等因子,從未過時、永遠不會過時。當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新威脅新挑戰有增無減,關稅戰、貿易戰甚囂塵上,“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的歌聲依然可以洞穿迷霧﹔無論是向著美好願景奮進,還是抗御自然災害突襲,“團結就是力量”總能匯聚人心和物力。今天我們重溫抗戰歌曲,既是為了捍衛歷史記憶、守護歷史真實,也是為了弘揚蘊藏其中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和偉大抗戰精神,傳承好“從哪裡來”的基因,看清楚“走向何方”的路標。
時間的腳步向前,時代的精神向上。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正義必勝》上,情境對話《如你所願》、歌舞《命運與共》等節目催人奮進,展現了中華兒女的眾志成城、民族復興的勢不可擋。從抗戰歌曲到新時代文藝,從保家衛國到矢志復興,精神保持不變,人心始終如一。從抗戰歌曲中汲取前行的動力,帶著勝利的榮光再出發,歷史不會辜負每一個奮進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6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