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2025年08月31日09:0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22
“不,我不偉大,是中國共產黨偉大,中國人民偉大。我不過是作為記者,把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所進行的正義戰爭,真實地而不是夸大或貶低地傳達給了世界人民而已。”
——艾格尼絲·史沫特萊
1928年,38歲的美國女記者艾格尼絲·史沫特萊,以德國《法蘭克福日報》特派記者的身份來到中國,積極參與中國進步文化運動,及時向西方世界報道中國革命的情況。1937年初,史沫特萊到達中共中央所在地,成為第一位訪問延安的外國記者,並與毛澤東、朱德等中共領導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誰,什麼是中國共產黨?
史沫特萊手跡:誰,什麼是中國共產黨?(原件藏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圖書館)
在《西行漫記——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共產黨人》檔案圖片展覽中,有一件珍貴的手稿,是史沫特萊用英文寫的:“who + what are Chinese Communist ?(誰,什麼是中國共產黨?)”這個疑問,縈繞在當時每一位在華外國記者的心中。手稿大約寫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中國共產黨剛剛完成艱難的兩萬五千裡長征,落腳西北,仍被國民黨軍隊層層包圍著,幾乎所有的報紙都在污蔑、抹黑中國共產黨,西方主流媒體甚至用一些聳人聽聞、匪夷所思的詞語來描述中國共產黨人。這種在新聞行業內罕見的步調一致,反而激起了一些西方記者的好奇,對於早年曾投身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史沫特萊來說尤其如此。1936年6月,當斯諾獲得機會進入陝北時,史沫特萊再也按捺不住,她從上海出發,隻身前往西安,尋找進入蘇區的機會。在西安,史沫特萊有幸成為西安事變的親歷者。事變期間,她堅持每天用英語進行廣播,實時跟進事變最新進展,幾乎成為當時世界了解西安事變實況的唯一消息來源。
1937年初,在中共地下黨的安排下,史沫特萊與一群青年學生同乘一輛卡車離開西安,前往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繼埃德加·斯諾之后第二位訪問紅色中國的西方記者,也是第一位到達延安的西方記者。
在延安期間,史沫特萊採訪了毛澤東。談話中,毛澤東澄清了所謂中共策劃西安事變的謠言,申明了實行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預言了中日一戰不可避免,並表達了對抗戰必勝的信心。
1937年3月1日,毛澤東與史沫特萊關於中日問題與西安事變的談話
在見到朱德以前,史沫特萊原本以為被國民黨污蔑為“赤匪頭子”“共匪”“強盜”的紅軍總司令朱德是一個“堅強英勇、脾氣暴躁的人物,其滔滔不絕的論斷幾乎可以使森林燃燒的鋼鐵般的革命者”。但初次見面出乎她的想象:“看起來完全是一副普通面貌。要不是因為他身穿制服的話,很容易把他當作中國哪個村子裡的農民老大爺,而忽略過去。”這種神奇的落差,讓史沫特萊馬上下定決心為朱德寫一本傳記,並且給了一個讓朱德無法拒絕的理由。她說:“因為你是一個農民,中國人十個有八個是農民,而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農民向全世界談自己的經歷。如果你把身世告訴了我,也就是中國農民第一次開口了。”史沫特萊所寫《偉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時代》,成為我們回溯中國革命的珍貴標本。
中國在反擊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史沫特萊離開延安,跟隨八路軍轉戰華北前線。她撰寫了大量的文章,如實報道了平型關大捷和八路軍敵后抗戰的情況。1938年,史沫特萊將她自西安到延安,再到華北抗日前線的經歷,以日記和書信的形式結集為《中國在反擊》一書,由美國左翼讀書俱樂部出版。
史沫特萊《中國在反擊》打字稿(原件藏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圖書館)
八路軍在抗戰中的英勇表現,給史沫特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說:“我對他們充滿最深切的欽佩之情。我親眼見到了他們組織民眾,武裝民眾。”史沫特萊在繳獲的日本人日記中看到了這樣的記載:“從我現在呆的這裡,我明白,共產黨帶領的影響非常之大。共產黨的影響是抗日思想的基礎。紅軍已炸毀了我們約一百五十輛卡車,並消滅了我們五十至六十名弟兄,其中就有我們一個連長。在這附近,甚至連中國的婦女也投入了戰斗,她們還扔手榴彈。”這些文字為她的判斷提供了有力的印証。
史沫特萊耿直且充滿熱愛地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進行了報道。談到八路軍的游擊戰術,她寫道:“八路軍在這場戰爭中舉足輕重,並不只是因為它是共產黨所領導的那支已經改編了的紅軍。改編這個事實表明了中國這十年來在相互交戰的軍隊之間已經出現重新和好、一致對外的新的團結局面。八路軍之所以舉足輕重,還因為它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創造出了某些戰略戰術,而在中國其他方面的部隊以及中國政府,為了贏得勝利,也正在越來越多地採用這些戰略戰術。取得農民的緊密合作,迅速滿足農民的要求,有效發動農民,組織農民,以對付侵略者,這些都是中國在優勢的日本武裝力量面前而要贏得最后勝利的重要保証。”
1938年8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准發史沫特萊赴江西等地採訪証明書致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公函(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我總忘記我不是一個中國人”
史沫特萊出身貧寒,卻熱情善良,致力於反抗一切強權,同情世界上所有被壓迫的貧苦人民。她說:“我一生中去過很多國家,但隻有在中國,我總忘記我不是一個中國人。”史沫特萊作為作家、記者、革命者、婦女運動者、國際主義戰士,都與中國革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她的四部傳世之作,是其一生的真實寫照:這位從美國社會底層艱難走出的《大地的女兒》,親身見証《中國在反擊》,以堅定的信念選擇了《偉大的道路》,傾盡全力用生命譜寫了一曲《中國的戰歌》。
有一種熱愛,是“生於斯,長於斯,葬於斯”。史沫特萊出生在美國,卻選擇將中國作為靈魂的最后歸宿。1950年逝世前不久,她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在這個世界上,除了中國,我的心靈在任何地方都未能找到安寧,我希望我的骨灰能和死去的中國革命者同在。”她囑托將她的個人財產全部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朱德元帥,希望能夠用於新中國的建設,她說:“安葬我的時候,最好為我唱一首中國的國歌。”
(本文作者:李薇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